本会概况
北京善道文化促进会(Beijing Shandao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), 是由关心、支持善道文化传播和践行的有识之士倡议发起的非...详情> 
在线期刊
专题报道
善道文化

三峡之子郑守仁:今生就在大坝守望


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,平整光滑,综合难度世所罕见。

  面对难题,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,首创“人造江底,深水变浅”预平抛垫底方案,保证了大江截流顺利实施。导流明渠截流前,他花了两年时间,通过水工模型反复试验和比较研究,提出双戗截流、分担高水头落差的良方。

  导流明渠截流前夕,别人都惴惴不安,郑守仁却格外轻松。他胸有成竹地说: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。自信源于他多次参与截流设计的丰富经验,也源于他率领的长江委设计人员为完善截流方案所作的精心准备。

  2002年11月6日上午,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拦腰截断。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。

  三次挑战截流长江这一世界难题,郑守仁都是在工地上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、解决问题。他夜以继日奔走在工地上,与各方技术人员携手攻关,依靠科学民主的作风和集体智慧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,创下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,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、新工艺和新材料。据不完全统计,经优化设计,仅主体工程就节省混凝土100多万方,节约投资3亿元。

  凭借在坝工领域的杰出成就,郑守仁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、何梁何利奖、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等国内外奖项数十个。

  林一山对郑守仁曾有这样的评价:郑守仁既做过三峡工程的论证,又一直实践在荒野的现场,他先后参加了陆水试验坝、乌江渡、葛洲坝、隔河岩,包括三峡等多个重要枢纽工程的建设,经历了从规划、初设、技设到施工、运行调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,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很多难题。“这就说明‘白领’也必须坚持到山沟里干实事,才有建树。”

 

  不抠质量不讲科学,就会付出血的代价 

  “他喜欢和一线工人交朋友,和他们打成一片。但涉及施工质量问题,却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如果有工人偷工减料违背设计,哪怕是一条铁丝缠得不符合要求,他都会严厉指出来”

  “三峡工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,要对工程负责,要对历史负责,我们设计标准是千年一遇,在有生之年可能都不会遇到这么大的检验,但是你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。”提起对工程质量的精益求精,郑守仁激动地说,“首先设计上不能出任何差错。只有设计是优秀的,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。同时还要保证施工质量,设计、施工都要优质。”

  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——这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对葛洲坝建设者的谆谆教诲。

  数十年来,郑守仁始终把这句话镌刻在心里。

  “除了在办公室,他最常去的就是工地,即使是除夕夜也雷打不动。”陈磊说,“他喜欢和一线工人交朋友,和他们打成一片。但涉及施工质量问题,却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如果有工人偷工减料违背设计,哪怕是一条铁丝缠得不符合要求,他都会严厉指出来。”

  1996年春节,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。经过几个来回,大年三十仍未达标。正月初一一大早,郑守仁直奔现场,指出缺陷后对施工人员说: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。”直到施工单位将缺陷处理妥当,他才同意验收。

  陈磊印象最深的,是1995年三峡大坝的第一方混凝土要浇灌时,只有20多岁的他发现有个地方平整度有问题,要求修正。施工单位领导不服气,就到郑守仁那告状。没想到郑守仁不讲情面、不打折扣,旗帜鲜明地支持陈磊。

  陈磊说:“我那时很年轻,在人家眼里就是愣头青,但郑总相信我们、坚持真理,我们在工作中就很有底气,严格控制施工质量。”

  而今,提起三峡工程的质量,郑守仁相当自豪。他说:“三峡工程稳定运行了十几年,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;大坝靠近坝基的最低一层廊道我们可以穿着布鞋进去,右岸大坝400多万方水泥土没有出现裂缝,潘家铮院士说是创造了奇迹。”

  事实上,郑守仁对工作的严谨细致,对工程质量近乎严苛的要求,源于他两次刻骨铭心的经历。

  郑守仁的家乡位于淮河边的安徽省颍上县润河集镇,饱受水患之苦。1948年冬,润河集解放,当地政府修建了淮河上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——润河集水利枢纽工程。然而,1954年大洪水,润河集水利枢纽泄水闸泄洪时被冲毁,大片村庄和农田被淹没。洪水退后,这座水闸被迫拆除。此时,年仅14岁的郑守仁就立志水利报国。

  郑守仁说,这个闸被冲毁主要是设计洪水标准偏低、闸基地质勘探尚未查清、基础处理结构措施不当等。“搞水利工程,如果基础资料不搞准,设计就容易出事。所以搞水利工程跟水打交道,容不得任何的差池。”

  上世纪70年代,文化大革命期间,乌江渡工地上一位负责人不讲科学地蛮干,就出了大事故。郑守仁回忆说:“1971年4月乌江发大水,预报当天水位要超过导流洞顶,本来应该撤退,但为了抢工期,工地负责人就让用木板挡水,结果水涨上来把导流洞淹了,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事故。”幸运的是,郑守仁被喊到洞进口上面开会,逃过了一劫。

  “所以你不按照科学办事,就会造成人命。对不对?这都是血的教训。”郑守仁语重心长地说。

 

  心里装的都是工作,却很少考虑自己 

  在武汉的家,郑守仁几乎一天晚上也没有待过。而郑守仁夫妇在三峡坝区的家——两个小房间,分别只有十几平方米。卧室里,摆下一张床后,空间就所剩无几,一张桌子、一个简易衣柜,就能把逼仄的余地占据

 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本部在“九省通衢”的武汉,也许不会有人相信,郑守仁几乎一个晚上也没在武汉的家里待过。那么,他的“家”究竟在哪儿呢?

  “三峡坝区十四小区4316号”,是郑守仁夫妇在三峡坝区的家,他们一住就是26年。

  其实,凡是去过的人都知道,这哪里称得上是家啊!

  两个小房间,分别只有十几平方米。卧室里,摆下一张床后,空间就所剩无几——一张桌子、一个简易衣柜,就能把逼仄的余地占据。

  桌上摆满了瓶瓶罐罐的药。有郑守仁的,也有妻子高黛安的。两人前些年都患有癌症,至今还不能断药。

  不方便生火做饭,坝区食堂就是他们的厨房——每天,郑守仁雷打不动地从宿舍步行去食堂打饭。身为院士和领导,他坚持和普通员工吃一样的三餐。

  在宿舍和我们见面时,两位乐观的老人,热情地向我们挥手。郑守仁满怀爱意地看着妻子,几十年来,都是如此……那一刻,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青春洋溢的年轻人。

  甘苦相伴,相濡以沫。郑守仁和高黛安,在工地相遇、相知、相爱,又在工地相守了一辈子。也许,不愿离开,也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已经与大坝、与水利紧密地连在了一起,难舍难分了吧!

  对国家、对人民、对事业,郑守仁都可以拍着胸脯说问心无愧。但是对家人、对女儿……心中却始终有萦绕不去的愧疚和遗憾。

  1968年9月,在武汉,一个女娃呱呱坠地。而后不久,领导安排要他们去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工地,不满周岁的她就被送去了远方的苏州,送到了外婆家。此后,她很少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……某年,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到葛洲坝工地来看父母,整日奔波忙碌的父亲竟然都很少有时间陪她。女儿只好愤愤地说:爸爸爱工地,胜过爱女儿!

 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——满脑子都是工程、都是大坝、都是事业、都是工作,却很少有其他。如果你在坝区看到一个独自匆匆、整日忙碌的身影,他,就是用一生书写忠诚的大国工匠郑守仁。

上一篇援藏医生范凯:那里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
下一篇丝路信使追梦行(新时代之光)


本会介绍 | 会员中心 | 申请入会 | 在线留言 | 联系我们